藤县

名称

藤县

拼音

Té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广西壮族自治区

所在城市

梧州市

所在区县

藤县

所在街道

藤县本级

名称含义

以白藤取名。因离州城五千米处有一山盛产白藤,又有藤江(亦名“镡江”)流经而得名。“藤”指白藤,白藤是攀援灌木,是陆地上最长的植物,最长可达500米。以树作为支柱,沿着树干盘旋缠绕,花冠淡紫色,玫红色至白色,是一种生命力极强、极旺盛的植物,“藤县”取白藤生命力旺盛之意,意在藤县发展越来越强大,发展势头好。

名称起源

明洪武十年(1377)5月,降州为县,始名藤县。

名称历史

藤县,秦以前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属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汉初属南越国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属苍梧郡猛陵县地,县治今苍梧县境。王莽新朝,苍梧郡曾改名新广,猛陵县改名猛陆。三国属吴,为苍梧郡猛陵县地。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属永平郡安沂县。南朝宋属永平郡安沂、四丰城、夫宁县。南朝齐仍属永平郡夫宁、安沂。南朝梁于永平郡置石州,属石州。南朝陈属永平、建陵郡。隋平陈废永平郡,开皇十年(590),置石州。开皇十二年(592),改名藤州。大业三年(607),复以藤州为永平郡,属永平、安基、隋安、淳人,治永平县(即南朝齐夫宁县,开皇中改名)。隋义宁二年(618),永平郡属梁。唐武德四年(621),改永平郡为藤州,领永平、安基、武林、隋建、阳安、普宁、宁人、淳人、猛陵、大宾、贺川、戎城等县。七年(624),淳人更名感义。贞观时改名镡津,为藤州治所。贞观元年(627),属容州总管府。天宝元年(742),改名感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藤州,辖镡津(原永平县)、感义(原淳人县)、义昌、宁风县。咸通三年(862),属岭南西道邕管经略使。又:唐武德五年(622)以宁风县地置燕州(治所在今平南县)。七年(624),改名泰州,徏治宁风(今藤县西北)。十八年(635),州废,以宁风属藤州。五代十国,仍为藤州;初属楚,后属南汉。宋朝仍为藤州,开宝五年(972),省宁风、感义、义昌入镡津。六年(973),州治西移1千米至绣江西岸(原藤城镇驻地)。熙宁四年(1071),隶广南西路。元属藤州镡津县,隶湖广行省;至正(1341~1368),末隶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梧州府,洪武二年(1369)9月,省镡津县入藤州。明洪武十年(1377)5月,降州为县,始名藤县。清代藤县属梧州府。民国初废府设道,1913年2月,藤县属梧州道;7月,设郁江道,属郁江道。1914年6月,郁江道易名苍梧道(19年改名苍梧民团区),藤县属之。1934年3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1940年4月,改为梧州行政督察区,区治梧州市,藤县属之,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仍称藤县,藤县属广西省梧州专区。1951年7月,梧、郁专区合并改名容县专区,藤县改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复属梧州专区。1971年11月,属梧州地区。1997年,隶属梧州市至今。

藤县

藤县

藤县

藤县

本文来源:八桂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