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斑羚体型与其它斑羚近似,但尾巴很短,喉斑不明显。最显著特征是橘红色的皮毛,四肢和身体同色,鼻梁黑色,脊背中央有不明显的黑线。
北树鼩的外形和颜色都跟松鼠很接近,但吻部细长,上嘴要比下嘴长一点。眼周有明显的浅色眼圈。善攀登,行动敏捷,有较强的领地意识。能发出8种不同的声音用于警报、注意、接触和防御。
斑林狸俗名“彪鼠”,因其个子比松鼠大不了多少,体长36一38厘米,尾长30一33厘米。体型细长,灰白色底色上布满黑色斑点。为了在树杈间保持平衡,有一条和身体等长的大尾巴。
马来穿山甲喜食蚂蚁和白蚁,它们的嘴里没有牙齿,舌头非常长且带有黏性。因为视力较弱,它们通常依靠敏锐的嗅觉寻找食物,用强壮的爪子扒开蚁穴,将舌头伸进蚁穴里舔食深藏其中的蚂蚁或白蚁。
海南长臂猿是攀爬高手,它们通过手臂在林间荡秋千似的穿梭。海南长臂猿的性别区分明显,雄性的毛色基本全部是黑色,脸颊呈现出白色或浅黄色,雌性则长有黑色条纹或斑点的金色或浅黄色毛发。
兔狲体长50-65厘米,大小似家猫。栖息于灌丛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与戈壁,也能生活在林中、丘陵及山地。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等。
荒漠猫别名猞猁,体型比家猫大,晨昏夜间活动,白天休息。性孤僻,除交配期 (1一3月)外,独居生活。 主要以鼠类、鼠兔、旱獭、鸟类等为食,所以活动区域与这些动物的分布密切相关。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数量大。族群中有的是一夫一妻制,有的是一夫多妻制,还有少数多夫多妻制,三种现象并存,这在其他动物身上是不可能发现的。
鹅喉羚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栖息在海拔300-6000米之间干燥荒凉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它们依靠生长在荒漠上的红柳、梭梭草、骆驼刺和极少量的水存活下来并繁衍着后代。
棕熊体长1-2.5米,体重可达125一225kg,甚至超过500kg,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与熊科其他物种相比,肩背和后颈部肌肉隆起是区分的主要特征之一。
作为家猪的祖先,野猪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却与家猪大相径庭,一直是勇武和莽撞的代名词,猪突猛进!
藏狐多见于海拔达2000~52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草原、荒漠草原和山地的半干旱到干旱地区。昼行性,独居。单配制 (一夫一妻制) 动物,选定配偶则终身相伴,双方共同生活、捕食以及抚育后代。
狼多栖息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针叶林、草地。夜间活动多,嗅觉、听觉敏锐,善奔跑,耐力强,通常群体行动。一个狼群的数量通常在7匹左右,即所谓七匹狼,也有部分狼群达到过30匹以上。
岩羊身上覆盖浅灰棕色至蓝灰色毛发,尤其冬毛十分干净好看,因此又被称为蓝羊、青羊等。岩羊雌雄都有角,但大小有显著差别。雄性岩羊的角会随年龄长大,向外展开并弯曲,特别粗大并可由此估算年龄。
川西鼠兔是属兔的。它们主要栖居在高山草原上的碎石坡上,喜欢生活在岩石缝隙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梅花鹿属于中型鹿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东亚季风区的动物。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梅花鹿有着吉祥的含义。
黄鼬,你可能更熟悉它的别名黄鼠狼,它是鼬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之一。
豹猫,顾名思义是一种像小豹子一样的野生猫科动物,比起一般的家猫它们耳朵大,额头有两条两侧嵌黑边的浅色纵纹。豹猫是很多地区生态保护的底线。
欧亚水獭是一种体型较大、身体长而滚圆的鼬科动物,它们的毛发是棕灰色,耳朵小小的,是不折不扣的捕鱼高手。
豺,一种非常漂亮的犬科动物,它们通体红色有着白色的腹部,尾巴尖儿有一点黑色。吻部比狼和狗短宽,下领则更加强壮,额头很平,这给了豺更强大的咬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