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大渡河

拼音

Dàdù Hé

类别

河流

所在省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名称含义

大渡河得名于“大渡”渡口,该渡口在唐以前称为大渡水(即今青衣江支流芦山河,汉时称蒙山溪)的渡口。

名称起源

因渡口名而得名。

名称历史

古称沫水,《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沫:水。出蜀西徼外,东南入江。从水末声。”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蒙山溪,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沫水》:“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北青衣江水合,东入于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若水至道,又谓之马湖江,绳水、泸水、孙水、淹水、大渡水随决入而纳通称。”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通望县,本汉旄牛县地,隋开皇二十年于此置大渡镇,大渡水,经县北二百步。”北宋《广韵》:“渽,水名出蜀。”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沫水,一名渽水,一名涐水。”明宋濂《元史·世祖纪》:“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栰以渡”。清李元《蜀水经》:“涐水渭之大渡水,源出松潘后两徼外羊膊岭,现岷江同源,而涐水南流。”民国赵汝巽《清史稿·穆宗纪》:“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石达开至大渡河,全军覆没。”彝族称大渡河为“德薄亦莫。“德薄”是彝族先民对古蜀国十九世皇帝的称呼。据彝族史籍《点祖祭文》记载,古蜀国皇帝“德薄”是古代彝族人十分尊敬之人,因而为了纪念他,古代彝族常用他的名字来给山川、河流、地域、村庄命名。“亦莫”是彝语“河流”的意思。彝族一般将河流分为“亦起”、“亦莫”、“诺亦”三类。山涧小溪称“亦起”,一般的河流称“亦莫”,大江、大河则称为“诺亦”。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