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

名称

武穴市

拼音

Wǔxué Shì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黄冈市

所在区县

武穴市

名称含义

武穴原是名为邬家阅的小渔村,其地处长江流域九大要“穴”之一。本境有古湖,因有青林山和青林江名青林湖。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黄(梅)广(济)大堤筑成后,青林江湮灭,今武穴市域现代地貌形成。因古青林湖中有武山(寨)而将之改名为武山湖,同时将聚居人口已成市镇的小渔村定名为武(家)穴。前《志》记“邬家阅”取谐音名“武(家)穴”,隐晦了同用“武”字的深意。古人讲究“必也正名乎”。邑人选出同一“武”字,冠名于同境的古湖和新发展的小镇,立志互谕,实志纪武穴为英布揭竿起义之地。武穴之“穴”,本指“青林口”。明永乐二年(1404)修筑黄广大堤。当时武山湖入长江水口之处,水深达50米以上。因此,修堤时因地制宜就势将此段江堤修成“凹”字形,加之长江南岸将军山天然屏障,使武穴码头成为过往商船停泊避风的理想港湾,“凹”字形江堤形成天然港象“穴”。

名称起源

1987年10月23日,经上级批准,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名称历史

西晋时期,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寻阳二县。东晋太元三年(378),改蕲春县为蕲阳。义熙八年(412),寻阳县治迁至江南柴桑,原江北境地划入蕲阳。至此,改蕲阳县为齐昌。陈太建五年(573),齐昌地属陈。陈太建十一年(579),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隶属蕲州总管府(后改称蕲州、蕲春郡)。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唐武德四年(621),又分蕲春,复置永宁县,属淮南道蕲州。天宝元年(742),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度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758),改蕲州郡为州,广济仍隶属。五代十国,属淮南道蕲州。宋熙宁五年(1072),属淮南西路蕲州。高宗南渡后,绍兴五年(1135),废县为镇,不久恢复县置。元代,广济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蕲州路为府,广济属该府。洪武九年(1376),降蕲州府为州,广济属湖广布政使黄州府蕲州,不久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还属湖广布政使。清初属蕲州,清康熙三年(1664),属黄州府。清末废府立道,广济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初,广济仍属江汉道。1926年,废道,广济直属湖北省。1932年10月,实行省、专、县三级制,广济属第三行政督查区。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鄂东行署。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中旬,广济县人民政府在一区梅川镇成立。1949年8月,撤销乡建制。1950年4月,成立花桥区,将大金区更名为四望区,武穴区改为武穴镇,改保甲为村;8月,武穴镇改为街。1958年春,指导组改为工委会;8月,改为区,撤销新港指导组。1958年9月,撤销8区建制,建立8个人民公社和万丈湖农场、武穴镇。1961年,改公社建立7个区。1975年2月,撤区并社,建立15个区级公社、武穴镇、梅川镇、龙坪镇。1987年10月23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的批复》国函〔1987〕170号,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县级)沿用至今。

武穴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