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涑水河

拼音

Sùshuǐ Hé

类别

河流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运城市

所在区县

闻喜县

名称含义

说法一:据《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晋吕相绝秦曰:入我河曲,伐我涑川。这说明涑水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是一条大河了。 说法二:传说涑水河河水透明清亮,当地老百姓取名"清亮河",都靠着河水生存,耕种两岸田地,人烟兴盛,土地肥沃。突然有一年河水更清了,也更甜了,庄稼长得异常的喜人,也就在这年的七月,河水猛涨,黑水翻滚,人们喝了这样的水,脖子变粗了,腿变短了,胳膊变弯了,庄稼此时也变得枯黄萎蔫。从此,当地的老百姓,整日哀思满怀,长叹不已。有的人逃往他乡,有的人到处求神拜天…… 一天,黑水中跃出一条尺把长的金鱼告诉村中的一位古稀老人:是五龙爷的儿子黑幼龙在作怪。"老人听后赶紧呼邻唤友去求五龙神。五龙神道:"乡亲在此等候,我五龙爷去去就来。刹时间只见东方天际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异常怕人,不一会一条巨龙吼道:"俺已斩了那个不德之子,河水现已返清,用水漱口,能除百病。河边的人们为了感谢五龙神,在每年的这一天纷纷登上五龙庙祭奠五龙神。也因"清亮河"水漱口能除百病,从此,当地人们给它改名叫"涑水河。

名称起源

含义一:据史志资料记载而得名。含义二:据传说而得名。

名称历史

古称涑水、涑川。改道记录:涑水河上游河道没有改道记载,而下游河道,据考证原经运城北相镇曹允河注入现运城盐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盐池开始发展盐业生产,为了确保盐池免遭水患,以人工筑提引涑水改道西行汇伍姓湖入黄河。中、下游河道历史上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人工改造,最后-次是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4年)即改为现今河道。河道具有北方间歇性河流的特点,洪水期水大集中,猛涨猛落,历时短暂。枯水期则多干涸无水,洪峰流量一般在100-300秒立方米之间,最高为1958年高达655秒立方米。最大年来水量为1.099亿立方米(1958年),最小年来水量为758万立方米(1972年)。年输砂量为 22.3万立方米。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