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垌田位于村的双包河与竹排江之间位置。

在1958年的时候,大兴造地造田,解决了粮食问题,当时,村民开地造田,是当时新开的较大的垌田。

里康自然村的垌田。

泥土较烂,泥层角厚,耕作时人和牲畜易陷入泥中。

此地泥土呈白色。

原是海滩,1957年围海造田后成为耕作田地。

当地方言“桔”和“金”谐音。

在白葬岭旁开垦的侗田。

此片垌田有一水车,当地方言称水车仔。

此山坜多,朝向上百队的垌田,故得名上百垌。

意指有很多山坜朝向下百队的垌田。

1969年4月,东兴县最大的围垦工程——榕树头大堤合拢断流,1970年6月竣工,造田地约14平方千米,县政府将其田地分配给各公社人民耕作,并成立榕树头大队,后分给马路公社耕作区没有迁户人员耕作,马路公社由公社企办统一管理使用.

此地水稻产量高,当地村民叫米弄,“弄”和“龙”谐音,为了书写方便,写成“米龙”。

此地靠近婆葬岭,在岭脚下,由于山岭终年下雨冲流,形成一大窝。

据传,此处有一石缝流米(当地方言把”流米“称为“屙米”)出来,村民不用耕地也有米吃。

河湾角是指河流转弯的角落。

此田地多为稀烂的泥土,土层深。

围海造的田,当地方言称“围海”作“塞海”。

936 937 938 939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