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

名称

市南区

拼音

Shìnán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青岛市

所在区县

市南区

名称含义

1946年,将青岛市区分为市南等4个区,因该区位于市区南部,故名。

名称起源

1946年设区,以所处青岛市区相对位置而得名。

名称历史

市南区建置始自20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时期,所辖区域却有悠久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东夷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此地夏、商、西周属莱夷之地,春秋属东莱,战国属齐国即墨邑,秦属胶东郡即墨县,西汉属琅琊郡不其县。隋朝时不其县并入即墨县,至1898年,今市南区境域均属即墨县。辖区内的浮山所从明洪武年间立所,至清雍正年间裁所,300余年里,始终是明清两朝海防军事重镇。自明永乐年间之后,辖区内逐渐形成上青岛村、下青岛村、会前村、小泥洼村等自然村落。村民在农耕的同时也下海捕鱼。明万历年间,即墨县获准在境内开放青岛口(今天后宫前、栈桥东),通商闽、浙、苏等地。明成化年间,在今太平路东段建天后宫。清朝时,青岛口海运贸易日趋活跃,街市日渐繁荣。1891年清廷议决在胶澳(胶州湾)设防,为青岛建置之始。翌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在下青岛村建总兵衙门,在周边山头筑兵营、炮台,在海湾修栈桥码头。青岛口一带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街市。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次年3月,清廷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今市南区所辖地域全部划入德国胶澳租借地。1900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将租借地分为内界、外界,内界又分为青岛、会前、大鲍岛、小泥洼等9个区,其中青岛区大部分位于今市南区;其余为外界,称李村区。1910年,内界9个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4个区。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今市南区辖域属青岛区。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胶澳,辟为商埠,定名为青岛市,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其他各地均称乡。今市南区辖域大部分属青岛市街、台西镇。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定青岛为特别市,至1933年3月,设甲等区5个、乙等区3个、丙等区4个,今市南区辖域多属甲等区。后该编制取消,市内于大港、台东、台西各设办事处,分别称市区第一、第二、第三联合办事处,今市南区辖域大部分归联合办事处管理。1935年,青岛市调整市乡办事处,市区于东镇、西镇、海滨、浮山等地分别成立建设办事处,今市南区辖域受西镇、海滨、浮山、小港诸办事处管辖。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通过警察局等机构强制设立保甲组织,至1945年4月,在市南、市北、东镇、西镇、四方等范围分设总联保办事处。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南京国民政府再次接管青岛。次年,以警察区划为市南、市北、台东、四沧等7个区;以保甲区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区4个、乡区8个),4个市区分别为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自此,“市南区”作为行政区划名正式启用。1949年底,市南区为青岛市辖7区之一。1954年,青岛市撤销浮山区,将麦岛乡、浮亢乡、浮西乡以及三合乡之田家村划归市南区,设立浮山办事处。1956年,浮山办事处所辖浮西、麦岛两乡划归崂山郊区。1958年,浮山办事处改为浮山人民公社。1963年,青岛市撤销台西区,将其所属云南路、南村路等5个街道划归市南区;同年,浮山人民公社划归崂山县。1978年,浮山人民公社重新划入市南区,市南区始成现今规模。1984年,青岛市撤销浮山人民公社,改设辛家庄街道。1987年,市南区设有14个街道,2004年调整为八大峡、中山路等9个街道和1个社区委员会,下设78个社区。2008年,江苏路社区工作委员会改为江苏路街道办事处。2011年,规模较小的社区减少13个。2017年,市南区在山东省率先实施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由65个调整至50个。自19世纪末青岛建置开始,市南区一直是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胶澳总兵衙门、德国胶澳总督府、民国政府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青岛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青岛市人民政府等主要地方行政机关均设在本区域内。1992年随着市区东部开发,市人民政府等行政中心开始从市南区西部的沂水路、青岛路、太平路一带向市南区东部的浮山湾香港中路一带转移,形成全新的政治中心。至2018年,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委员会、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青岛市人民政府等机关,各级单位的驻青机构等也大都在本区域内办公。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