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呼和浩特市
拼音
Hohhôt Shì
类别
地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区县
呼和浩特市
名称含义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简称“青城”。呼和浩特之名源于明万历三年(1575),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塔汗兴建的“库库和屯”城。城郭建在青山如屏、黑水如带、碧野平芜的草原上,所用砖瓦皆青色,远看城市一片青色。蒙古语谓青色为“库库”,城为“和屯”,1954年正音定字为今名。
名称起源
1954年,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以明代“库库和屯”城而得名。
名称历史
呼和浩特地区的建城历史自战国时期开始。战国时期,赵国赵武侯在此建立云中城;秦朝设立云中郡,汉朝,仍沿用云中郡;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迁居到呼和浩特地区,并在原汉代定襄郡的治所成乐城的旧址上修筑都城,取名“盛乐”(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隋朝在此设立云州总管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唐朝在此设立的单于都护府是唐朝前期全国著名的“六大都护府”之一;公元十世纪初,契丹人建立辽国,并设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部的白塔村附近,云内州,治所在今土默特左旗;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境内。金、元两朝沿袭丰州、云内州、东胜州。元末明初,丰州毁于战火。明朝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 1572年,土默特部领主阿拉坦汗鉴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需要,决定兴建一座新的城市,1575年,该城基本建成,建城初名“库库和屯”明朝赐城名为“归化”,即“旧城”;1735年到1739年,又在距旧城东北2.5公里处增建了一座驻防城,清廷命名为“绥远城”,即“新城”;1913年,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为归绥县;1929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1954年3月,绥远省撤销,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取消“归绥市”旧称,恢复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辖庆凯区、回民自治区、新城区、玉泉区、郊区,5个市辖区。 1955年撤销回民自治区,设立回民区;1956年,撤销庆凯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回民区和玉泉区;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土默特旗驻地由萨拉齐镇迁至察素齐镇;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967年,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分别更名为向阳区、东风区、红旗区;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78年,红旗区复名为回民区;1979年,东风区复名为新城区;1980年,向阳区复名为玉泉区;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赛罕区,撤销郊区,将其辖区分别划入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的行政区域内。调整后,呼和浩特市辖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4个市辖区,土默特左旗1个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4个县。
热门文章
文庙街道
柳格镇
新安镇
新都区
汪疃镇
崇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