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瑶族居住地,原称“瑶洞”,后来壮族人迁到此地,以谐音改称“牙洞”,故名。

壮语“温”指猪笼;“母”指猪。该地片形似猪笼,故名。

因有一洞场的山,像一个卧倒的人,故名。

此地两个峒场,该峒居于下方,故名。

相传为龙家姑爷、姑娘开辟此峒场,称“龙姑洞”;又因此峒场位于“龙姑洞”的下半部,故名。

壮语“龙”指峒场,“哈”指茅草。该峒场山上多长茅草,且处于峒场下部,故名。

壮语“莽”:指门。

因此地两边均为高山,形状似门,其位于下部,故名。

因这个峒场比较小,故名。

因此地有一水洞,取水用吊桶提水,故名。

“洞”即峒场;该峒场地势低洼,每逢大雨均被水淹,故名。

壮语“塘”指水塘,“潘”指搬家。此山低洼,雨季水淹成塘,人们常搬家,故名“塘潘峒”。

因旁边有个水塘,故得名。

天桥,天然石桥,垌峒场的意思

本地方言“挖肥”指土地肥沃,命名。

此地两个峒场,该峒居于上方,故名。

壮语“上级峒”指鸡肠峒之意。

壮语“莽”:指门。

489 490 491 492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