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小凹峪村双凤山。类型为冷泉、渗流,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190毫米,最低水位160毫米。泉池长方形,水泥修筑,泉常年不竭,为农业灌溉水源。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位于章丘区明水街道桃花扇公园内。类型为热泉,年均水温32摄氏度。泉池为一圆形沙湾,水深1米。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附近有桃花山街公交站(章丘9路)、华联市医院公交站(章丘4路、5路)站牌。

三龙潭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龙王崖村西,黄巢水库大坝西北,长城岭下,为锦阳川源头之一。泉池呈不规则形,自然土石。泉呈渗流状态,常年不竭,流入水库。水质甘甜可口,是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相传古时村民遇红白喜事需瓷碗用具到此叩拜,即可借取,但用后必须如数退还。一次,有个贪财人少送了几件,此后无论何人,再也借不到瓷碗用具了。1956-1958年在龙潭处筑土坝蓄水,称“三龙潭水库”。70年代,改建成浆砌石拱坝,坝长127.8米,高48米,形成容量520多方立方米,水面广阔的水库,易名为“黄巢水库”,龙潭即被湮

三泉峪北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三泉峪村。泉分别以方位取名。北泉,在七八米高的巨石之下,水自数处岩缝中流出,汇积成自然水池;上泉,在北泉西南约100米处,水自崖壁10余处小洞穴中涌出,汇为自然水池;南泉,泉池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深0.05米。在北泉西南约500米的山峪尽头,位于一石洞内,水自洞壁石隙渗出,而后漫流于洞外。泉为渗流状态,所属冷泉。泉水清冽见底,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最高水位0.04米,最低水位0.02米,日出水量4立方米,最大输出量1600立方米,涌水高度0.01米,主要用于农田

三泉峪南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三泉峪村。泉池为石砌不规则形,长2.8米,宽1米,深0.2米。泉分呈渗流状,分为三泉,北泉,在七八米高的巨石之下,水自数处岩缝中流出,汇积成自然水池;上泉,在北泉西南约100米处,水自崖壁10余处小洞穴中涌出,汇为自然水池;南泉,在北泉西南约500米的山峪尽头,位于一石洞内,水自洞壁石隙渗出,而后漫流于洞外。南北两泉常年不竭,上泉为季节性泉。盛水期,泉水顺山势急流下泄,声闻数里。泉为冷泉,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最高水位0.16米,最低水位0.05米,日出水量4立方米,

三泉峪上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三泉峪村,泉分别以方位取名。北泉,在七八米高的巨石之下,水自数处岩缝中流出,汇积成自然水池;上泉,在北泉西南约100米处,水自崖壁10余处小洞穴中涌出,汇为自然水池,泉池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泉深0.12米。泉水,清澈见底,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泉为冷泉,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以上,最高水位0.08米,最低水位0.03米,日出水量4立方米,最大出水量1600立方米,用水高0.02米;南泉,在北泉西南约500米的山峪尽头,位于一石洞内,水自洞壁石隙渗出,而后漫流于洞外。南北

位于章丘区明水街道眼明泉公园内东侧,眼明泉大桥北250米处。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为一钻孔喷泉,泉池方形,四周大理石护栏,池底铺鹅卵石。泉常年喷涌,流入西亚麻湾。附近有眼明泉公园公交站(章丘6路、9路)。

位于五峰山街道润玉泉村中石崖下。民国《长清县志》有载。因泉自山崖流下,状如飘雨,取名“润雨泉”,后依音改称今名。原泉水沿山岩漫流,没有泉池。后为方便乡民提水,临崖凿池。泉池方形,池口边长1米。池旁立“润玉泉庄”石碑。泉水盛时溢出池外,沿街漫流。池畔立1929年润玉泉《重修碑碣记》。此泉北四五十米处,另有一泉,水势不及润玉泉,池畔亦立有“润玉泉”泉名石碑。润玉泉村西、北方,青崖寨、黄山顶等7座山峰锦翠如屏,昔日被称做“润玉七峰”,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

三花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水泉村。三花泉为东泉,中泉,西泉组成。泉池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泉深0.8米。三泉互通,相互照应。泉水清澈,常年不竭,积水成池,主要用于行人观赏。泉水冒出时如一道道水花,故名三花泉。

三江峪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西营村。泉池为石砌方形,长宽均1.1米,泉深0.33米。泉属冷泉,年均水温14摄氏度以上,日出水量3立方米。该泉水质甘甜,季节性积水成池,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该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收录。

三井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磨盘峪村,由三眼井泉组成。其中两眼口径皆半米有余,深2米多。泉为冷泉,年平均气温在14摄氏度以上,最高水位0.3米,最低水位0.02米,日出水量3立方米,最大出水量1400立方米,涌水高度0.02米。此泉水甘甜,常年不涸,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另一眼石块封口弃用。

位于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玉函山阴佛峪寺遗址。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一股细流在原寺内西侧岩壁上渗出,注入方池,因细流撞击,池内常有水泡泛起,如蕊珠,故名“蕊珠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记载,该泉在佛峪寺新月形石厦”岩若窟“之下,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蕊珠泉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玉函山,一股细流在原寺内西侧岩壁上渗出,注入方池。因细流撞击,池内常有水泡泛起,如蕊珠,故名“蕊珠泉”。盛水季节,泉水溢出,从北面的石隙中泻出,顺势跌落崖下。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景观甚奇。若值深秋,红叶

位于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遗址处。遗址北侧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口朝北。泉水自洞内岩层渗出,形成涓涓细流,跌进距洞口约一尺的两个半石砌池中。一池在南,用一块新月形中空石板覆盖;一池在北,用一块中为圆洞的石板覆盖,形成日月状,故名“日月泉”。清道光《东阿县志》称“天一泉”,并称“泉出洞而汇为池,谓之‘稻池’”。今泉池呈长方形,长1.6米,宽0.79米,深0.14米。泉水甘洌,常年不涸。泉水距洞口很近,游人可取而饮之,是南天观道士饮用水源。南天观创建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传说道教全真派

位于南珍珠泉西北侧,南护城河北岸下,南与五莲泉相对。任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常年不竭,流入南护城河。泉池为不规则形,半石砌,长3.6米,宽3米,深1.4米。北侧石壁上刻泉名,四周石栏围绕。

泉子沟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川道村,由石砌砌成的长方形泉池。该泉向东200米处有一条大沟,名为“泉子沟“,从该沟可探到源头。该泉常年积水成洼,加以周边环境景色怡人,供人赏心悦目。泉水清澈见底,深度可达11米,泉涌高度0.5米。

泉子峪泉在历城区仲宫街道于家洼村南泉子峪尽头的陡崖下。海拔336米。为石砌材质的方形泉池。水自约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于洞内汇积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顺山势漫流,东汇入河,用于灌溉农田。

泉子峪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南山村泉子峪中,山凹处,东、西、南三面环山。泉池为方形,石砌,深0.6米。泉水呈涌流状态,清冽甘甜,供泉子峪村民和驻地部队官兵用水。泉眼处呈山洞形,经一走廊式渠道流入一蓄水池,雨季水旺,蓄水池满外溢,流入山中河道中。

染池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龙门村龙门水库处。泉池为长3.5米,宽2.9米的石砌长方形。泉深1.40米,水质甘甜,清可见底,呈渗流状态常年积水成洼,主要用于村里的农田灌溉。金《名泉碑》、明《七一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龙门东”。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在神通寺东,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神通寺龙门泉东”。

635 636 637 638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