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峪泉位于安城镇东毛铺村东天堂山石榴峪内。毛铺水库东北侧。泉池石砌长方形。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为农田灌溉水源。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水质甘甜。年均水温17℃。

位于柳埠街道九顶塔风景区,九塔寺南侧。清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均载。因常流不竭,人们认为有“灵气”,故称“圣水泉”。泉池呈井形,块石砌成,直径0.32米。泉水清澈,原为寺内僧人饮用水。20世纪50年代,村民在该泉西南侧六七米处又挖凿出一方形泉池,水势盛过老泉,故将新挖泉池称之为圣水泉。实际上两泉一脉,此消彼长,可称之为“新”、“老”圣水泉。20世纪90年代开发九顶塔民族风情园时,将新圣水泉收入园内,护以青石栏杆,以“缎华泉”相称。

位于双泉镇李庄村东台山西坡。李庄村历来缺水,村民通过管道引此泉至村东直径1.3米石砌圆井形水池内,供全村人饮用,也用于农业灌溉。后因该村多长寿者,故当地村民称此泉为圣仙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普查时已断流。

圣水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柳东村。传为神赐,故名。原为寺内僧人饮用水。池呈井形,块石就成。本世纪50年代,村民在泉西南侧六七米处有挖凿一方形泉池,常年不竭,水势盛过老泉。故人们常称新挖泉池为圣水泉。实际上两泉一脉,此消彼长,壳称之为“新”、“老”圣水泉。泉北九塔寺院内,九顶塔奇巧壮丽,古柏虬劲苍郁。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泉水清澈,原供秦家村村民饮用自来水,灌装“森乐”牌矿泉水供应市场,后被九顶塔民族风情园收入园内,护以青石栏杆,以便观赏。

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内,因泉水有灵气之传说而得名。泉水来自山崖一自然洞穴内,如漱玉珠玑跌落泉池中,哗哗有声。然后溢出池口,穿过小石桥,形成一瀑布注入另一泉池中。泉池为不规则形,假山石驳岸,深0.45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常年不竭。丰水年最大涌流量每日近千立方米。水质清洌甘美,是景区内最古老的天然名泉,也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这一带清泉、绿树、小桥、流水,风光旖旎。秋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故称红叶谷。泉边有兴教寺,民间称朱老庵。相传,寺始建于西汉末年,兴盛于隋、唐,可称千年古寺。

位于章丘区垛庄镇圣水泉村河道东侧崖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7摄氏度。泉西一面陡崖拔地而起,险壁似削,鬼斧神工,令人称奇;崖上面则林木葱茏,密不透风,古藤缠缀,四季山花烂漫。滴水似金,养育一方百姓,村民感激不已,视此泉为救命圣泉,遂取村名为“圣水泉”。全村百十户人家都饮此泉水。轮流排队,井然有序,从未因接水而产生任何纠纷,一家有事用水,全村帮忙接水,年年如是。久而久之,村中便自然形成和谐互助的村风。村民也具备似滴水泉般沉稳大气、淡泊安适、执著友善的个性。后来村民组织劈铁队外出打工,全靠团结协作的力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朱家峪村东南,胡山东麓山腰石砌拱形石洞内。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4摄氏度。最高水位40毫米,最低水位20毫米。洞门石额镌刻“圣水灵泉”四字,门旁原有清·康熙海州(今连云港市)刺史黄昺题联石刻“祈数滴渊潜散长空而成时霈,保万家烟火借斯泉以度丰年”,今石刻楹联已砌入石墙中。泉边有“圣水灵泉”碑,上有进士朱士豸撰写的碑文,下为精美的观音菩萨画像。阴刻、雕工精湛,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清·道光《济南府志》记载:“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祷雨辄应”。今水自洞底岩缝流出,积于池内。举目窥

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马家峪村东,月亮湾水库上方,胡山之阳百丈峭壁下。类型为冷泉。泉水清冽味甘,烹茶为饮甚佳。水自岩缝中流出,汨汨流入一直径两米的石砌不规则池湾。圣泉不仅风景独好,又与胡山大观、名景“鹰落石”、“朝阳洞”、“通天洞”等交相呼应、为邻相连。洞穴之一的“通天洞”居东三十米的悬壁之下,与圣泉为邻。此洞口面朝西北,洞里底部又有南北两洞,这边叫声,那边回应,像是哼哈二将配合默契。通天主洞直径两米有余,正直向上,有五十多米高,顶部被一巨石覆盖,还能透进丝丝光亮。借此,隐隐约约看出洞内潮湿的嶙峋怪

位于孝里街道房头村东南侧,村小学校门外。泉池为圆井形,直径5.7米,深17米多,水面距池岸仅1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量颇大,常涌不竭。池顶半掩,旁建抽水机房。为全村饮用和农田灌溉水源。

位于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姜家套村北,圣泉寺院内。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4摄氏度,最高水位80毫米,最低水位80毫米。上有圣泉寺(峰峪寺)旧址,坐北朝南,视野辽阔,现庙宇尚存,有明清碑刻三方。山前东西各有同形低丘1座,犹如门前旗杆坐墩,人称福绥胜境。该处远离村居,鸟鸣山幽,为一休闲避暑圣地。圣泉寺又称圣水寺,在村北圣仙峪(又称圣水峪)内,坐北朝南,寺前东西各有同形低丘一座,犹如门前旗杆坐墩。此地位于长白山脉西北,四周青山环抱,草木葳蕤,泉水涌流,鸟鸣山幽。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位于章丘区圣井街道危山风景区,危山北坡。井边有圣泉寺。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美危山圣井的诗赋明清以来多有存留。其赞美章丘的八景诗,首句即是“高耸危山圣井澄”;清代文人牛天宿诗曰:“危山九仞矗晴空,一水盈盈石窍中。断壁雨来声淅沥,层岩云过影溟濛。味甘不羡江心美,源远疑从海底通。到此烹茶消内热,应知两腋自生风”。每遇旱,人辄往圣井畔祈雨,往往有应。明弘治二年(1489年)章丘大旱,邑令来此求雨,遂立碑于圣井之侧,云:“古迹有圣井之名也,方遇旱年,垂瓶口悬于井半,若肯虔心祈祝,水为方满,即时作

在历下区西城根街44号院旁。原为无名泉,2009年命名为“升仙泉”。泉池长方形,水泥砌筑,长0.73米,宽0.43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是附近居民主要饮用水源。

位于五峰山街道石窝村,万寿泉西。1966年建石砌方形泉池,池口边长2.2米。池东壁石雕龙头上方嵌“胜天泉”泉名刻石。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

圣池泉在历城区仲宫街道北道沟村北普门寺旧址。海拔278米。因处佛门圣地得名。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汇为清池。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公益牌村。该泉状若趵突泉,但比趵突泉水花小,因此又有“小趵突泉”之称。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泉池为自然状,不规则形。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停靠点。

位于张夏街道小寺村南山下,方山之阴。清、民国《长清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均载。此处为神宝寺旧址,泉以寺得名。清代《灵岩志》载:此地“凿井不能得水,土民于泉源凿池蓄水,遇秋泉旺,则溢出成溪”。现在泉涌处安装水管引水流入村头石砌井形水池。水池口径3.9米,久旱不涸。泉水清洌甘美,已被开发为神宝泉矿泉水。据传神宝寺由东晋高僧朗公所建,初名静默寺,南北朝时期遭破坏。北魏正光年间,法定禅师云游至此,重修此寺,并据寺北的宝山和神谷而取名神宝寺。后来法定又在与神宝寺一山之隔的方山之阳修建了灵岩寺。随着灵岩

位于王府池子街41号院内,与玉枕泉、太乙泉、小王府池子相邻。原为无名泉。1994年命名。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泉池为长方形,石砌,长0.64米,宽0.4米,深0.94米。

神异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四门塔神通寺东侧滴水峪石桥南,滴水峪沟西崖。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神异井,在神通寺东廊下。神异泉东南约100米处即为隋代古塔“四门塔”。塔东南200多米处的锦阳川两岸,各有一无名泉南北相对。南岸之泉,地处金驴山阴脚下,泉池临锦阳川砌就,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深四五米,为椭圆形池。泉质清澈,常年有水,设抽水设备,供金驴山游览点使用。北岸之泉,距锦阳川河崖20余米,为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5米的石砌大方池。池水碧绿,常年不涸。池中水草繁茂,鹅鸭戏游。

633 634 635 636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