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官庄街道朱家峪村关帝庙南50米。为石井泉,井口长1.02米,宽0.94米。中架条石板,分隔为两眼井口,故名。泉水澄澈甘冽。盛水时节,溢出池岸,沿街漫流。

双虎泉位于历城区东沟村村东子房峪东端,铜壁山的南坡。由两泉组成,两泉相距约15米。泉池为椭圈形,泉直径均为0.8米,泉深1.1米。池口被条石分隔为两个半圆形池孔,水四季不竭,甘甜可口,为当地村民所饮用。泉东约10米,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黄连木树。树东北5米处,又有一泉,井形,常年不涸。两泉皆庇荫于黄连古树下。泉北铜壁山葱茏峻拔,山下有子房庙古迹,山上有子房洞,传为先贤张良隐避处。洞前石碑对双虎泉作了记载。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小凹峪村双凤山。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最高水位55毫米,最低水位44毫米。泉池石砌长方形。泉常年不竭,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位于灵岩寺千佛殿南,卓锡泉南七八米处。清《长清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均收录。泉池为南北向双池,南池壁上题“双鹤泉”三字。与邻近的卓锡泉、白鹤泉水汇为小潭,名曰“镜池”,又称“功德池”。池边原有“卓锡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今卓锡亭已毁。“双鹤”、“白鹤”、“卓锡”三泉相邻,有“五步三泉”之说,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漱玉泉坐落在百脉泉公园西北隅的“李清照故居”,为纪念这位被后世称为“一代词宗”的李清照而兴建。园内楼台亭榭,曲径游廊。园中水域开阔,充分体现了明水“小泉城”之美。相传漱玉泉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敛镜梳妆、填词吟诗之所在。关于漱玉泉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清照童年随父亲来此处观泉游玩,在泉边跌了一跤,痛得要哭,父亲忙说:“快别哭,你若哭了,这泉水就不冒了。”李清照忙用两手把嘴紧紧捂住,忍着痛不敢哭出来,眼泪却扑簌簌地落下来。此后李清照常到这里来观泉赏景,并在此漱口、洗玉,所以才叫漱玉泉。而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前,柳絮泉东南,别名南漱玉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2003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泉之一。泉名语出西晋文学家陆机《招隐诗》:“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泉流漱石,声若击玉,故名。又一说泉名由南朝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漱石枕流”一词演化而来。以“玉”代“石”,隐喻洁身自爱、磨砺其志,又有洁白温润之意味。金《名泉碑》所列漱玉泉在明《七十二泉诗》中改称南漱玉泉。据元至元五年(1339)《齐乘》引金《名泉碑》载:“漱玉:金线南(今在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三王峪景区内。类型为热泉。泉长常年不竭,为景区观景。泉池石砌长方形。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村,亦名东流泉。清道光《东阿县志》称此泉即《水经注》所记“西流泉”。《水经注》载:“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迳谷城(今东阿镇驻地)北,西注狼水(今浪溪河),以其流西,故即名焉。”金、元之际,长清人严实倾慕洪范山水,在西流泉建别墅,并改泉名为“东流泉”。明嘉靖年间,此处建有东流书院,故又改名“书院泉”。明嘉靖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隅告老返乡,在泉旁构筑精舍,并主持东流书院。清道光《东阿县志》称“东流泉,在天池山下,亦 石为池,方十余丈,泓澄莹澈,可鉴毛发”,周围“茂林修竹,间

位于护城河南岸,古鉴泉西,银座购物广场北侧。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以饮此泉水可望延年益寿而得名。清道光《济南金石志》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仲冬,当地老者王瑞等人曾立碑志之,正书“寿康泉”三个大字,并记文二行。寿康泉泉眼众多,其出露形态为串珠状上涌,常年不竭。水泡从泉底冒出,浮出水面,注入护城河。泉曾一度被填埋,1986年修建环城公园时恢复。修建泉城广场时,又在原址进行保护性修复。原泉池由石砌成,长约8米、宽6米、深约1.5米,由池北两个溢水口流入护城河内。今泉池为长方形,石砌,长9.0

位于柳埠街道亓城村茶臼河东崖上。因水质甘美,昔日常有人在此品茶论道,以此鉴别天下茶品之优劣,故名。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称“其流飞泻,入茶臼河”。又因其坐落于柳埠镇袁洪峪口北,而得名“袁洪峪泉”。泉池石砌长方形,长12米,宽4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自河崖上端涌出,滋花润木,哗哗泻下,注入茶臼河。岸边绿树野花倒映在清澈池水中,空灵碧透。

位于章丘区普集街道北三山峪村石峪寺东。类型为冷泉,年均水位2摄氏度。最高水位900毫米,最低水位500毫米。泉北为长白山主峰摩诃顶,海拔826.8米。泉水自岩石缝隙流出,水质清纯,四季长流,泉池长方形。1938年,章丘万山村人李曼村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救国军60余人起义,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站牌。

石湾泉位于莱芜区苗山镇北石湾子村南。类型是裂隙下降泉,最高水位5米。最低水位1米,水质清澈甘甜。涌水状况一般涌水,比较干旱时就停涌。含水层地质时代是寒武系。石湾泉周围有许多大石头,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清澈甘甜,每到雨后,出水量更大。

该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石翁峪村的最高点,常年滴水,故村民又称其为上泉。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0.67米,宽0.5米,泉深0。9米。其泉水呈涌流状,常年不竭,甘甜可口,为居民的主要水源。当盛夏时,泉水满时,涌向周围河道,迎合着周围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东南,北临白雪楼。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收录,2003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泉之一。因巨石驳岸,状如水湾得名。古今泉址稍异。元于钦《齐乘》云在“趵突泉南”,明《七十二泉诗》称“石湾池接槛泉南”。原池淤塞迷失,明刘敕《历乘》称“有其名而莫辨其址”。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石湾泉,在趵突泉南……《通志》云今塞。”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石湾泉在趵突泉南,与无忧泉并列,今迷。”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石湾泉见前志,玉壶堂西廓下,源塞数载

盛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佛峪村东。今数十米长的崖壁下多处涌水,汇流于临岩砌就的深水池中。池内亦泉眼遍布,腾突簇涌。距方池30米处街旁及河崖处,各有一泉,水自岩缝涌出,沿溪缓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五》有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源于东北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石壁玲珑,泉源甚大,号曰盛泉”。

石佛峪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秦口峪村。为保护泉源,村委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泉池为石砌方形,长5米,宽3.1米。泉深1.25米,呈渗流状态,水质清冽甘甜,是当地居民主要饮用水源。该泉上方90米处有三座石佛像,村名和泉名皆与此有关。石佛造像概况:三尊石佛像刻在三棱锥形巨石上。该石为天然形成,高约3米,顶上置一石刻宝葫芦。就在这三棱锥石的南、西北、东北三面凿有三个1.5米高的石窟,石窟里面分别雕刻有三尊石像。南面石窟内是一尊头戴比丘帽的佛像,这尊佛像被当地人尊称为观音。西北面石窟内的石像被当地人称为药王爷

石窖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石窖村。原为长、深各3米左右的石垒方池,水质甘美,常流不竭。1992年在池底装地下管道,引水进村入户,供村民饮用,池亦被棚盖。此泉地处跑马岭西,泉东侧为石窑寺遗址。

石榴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水泉村,海拔600米。泉被石榴园环绕,春季,石榴花开,园内一阵阵花香,使泉充满了活气,景色怡人。故人们称泉为“石榴泉”。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1.2米,宽0.7米,泉深1米。泉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涸,为当地居民主要饮用水源,现已受村民保护封闭。泉池周围挖有水渠,村民把水引入一个大水池中,用以净化饮用。

632 633 634 635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