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柳埠街道突泉村西南锦阳川西南岸,凉湾泉西北。原为无名泉。近年有人依旧志水帘泉的记载,将此泉取名为“水帘泉”。泉池为半石砌不规则形,最长处3米,宽1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是居民饮用水源之一,盛水期水溢后流入锦阳川。

位于章丘区普集街道水坡村北冲沟。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最高水位180毫米,最低水位160毫米。东北山为长白山脉鹤伴山顶峰,泉水出自火成岩辉长岩裂隙,水质清澈甘洌,为天然山泉水。泉北山高谷阔,怪石嶙峋,鹤伴山建有国营林场,游人不断。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位于芙蓉街61号。原为无名泉,2007年命名为“水华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有水,积水成井。泉池呈井形,井口石砌,井壁砖砌,直径0.5米。

该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水帘峡风景区,双腰山西北山涧内。泉池为石砌成的长10米,宽8.5米,深0.9米不规则形泉池。山势陡峭险峻,在两山之间,有一巨石斜盖中间,与两边山石形成人字形状,隔成两个洞穴。泉水呈渗流状态,常年积水成洼,清澈甘甜,常年不枯,因通天峪山上盛产灵芝、黄芩、何首乌、丹参等中草药,泉水富含多种人体有益成分,被成为“神水”、“仙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人们排起长龙,求取仙水。这里还有着优美的民间传说,通天峪山深的平阴小道有99道弯,传说是李世民东征时在此屯兵上山采药踏成的

位于钢城区艾山街道双杨桥村。类型冷泉。水温17-18摄氏度.最高水位5米,最低水位2.0米。日出水量15立方米。涌水为暗涌。

位于双忠祠街西首路北,清《七十二泉记》收录,此处为双忠祠故址。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兵入关,绕过北京,直取济南,山东巡按御史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率领守军和民众殊死抵抗,城陷阵亡。后人为纪念宋、朱二人,建“双忠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乡人修复已倾圮的双忠祠,掘地时忽有双泉涌出,莹洁甘美,人们莫不叹为灵异,遂命名为“双忠泉”。山东督学赵申季撰写《双忠祠记》,刻石立于泉旁,后祠废为民居。民国时,双忠祠记石碑尚嵌于双忠祠街31号院内南屋东山墙上,墙东即为双忠泉。1949年前,修屋拆墙时将

水池泉位于历城区汤家庄村100米处,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泉池为石砌方形,长宽均0.9米,泉深0.28米。该泉水属泰山水系,在趵突泉自泰山运赤鳞雨时,中途换水只有该泉水流,其他泉水则死。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咕嘟”、“咕嘟”向上翻涌,终年不息。泉水清澈甘冽,终年不竭,为居民主要饮用水源。泉旁川边,鹅鸭戏游,林木葱茏。

位于龙洞庄西,狸猫山东南侧洞内。2011年8月泉水普查收录。洞口宽1.6米,高2米余。水自洞上方岩缝流出,跌落口径4—5米水池中,水满溢出洞口,沿水洞子沟流淌。

位于张夏街道张夏村东通明山下,双泉庵(今称义净寺)大雄宝殿前。为南北相对的两个方井形泉池,故名“双泉”。两泉池口长、宽均为0.6米,深数米,池下相通,常年有水,积水成井。两泉口西侧各有参天古柏一株,其中南侧一株主干已枯。泉水经孔道自西侧石堰下石雕龙头口中流出,入水池,是寺院主要饮用水源。此处四周皆山,泉水常流,古木森郁。东侧山顶山岩通透如月,名“通明山”。双泉庵始建年代无考,明代中叶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荒废。2009年开始修复,2011年秋修竣,有门楼、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药师殿、地藏殿、观音

位于张夏街道张夏村东通明山下,双泉庵(今称义净寺)大雄宝殿前。为南北相对的两个方井形泉池,故名“双泉”。两泉池口长、宽均为0.6米,深数米,池下相通,常年有水,积水成井。两泉口西侧各有参天古柏一株,其中南侧一株主干已枯。泉水经孔道自西侧石堰下石雕龙头口中流出,入水池,是寺院主要饮用水源。此处四周皆山,泉水常流,古木森郁。东侧山顶山岩通透如月,名“通明山”。双泉庵始建年代无考,明代中叶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荒废。2009年开始修复,2011年秋修竣,有门楼、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药师殿、地藏殿、观音

位于历城区巨野河街道李家楼村西。清道光《章丘县志•卷三》作“双水泉”,为关卢水之源。泉池石砌长方形,长0.8米,宽0.5米,常年不涸。1997年版《济南市志》载:“世传武定府李阁老路经此地,见万松山下两个山泉流出的水呈乳白色,且水味甘美,便取名双乳泉。后来李阁老又在泉边建别墅,成了他的避暑之地。今泉在村内林木笼荫的峪沟里,常年不竭,清洌甘美,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沿峪沟漫流。”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双水泉村西。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

双祥泉位于历城区港沟街道石庙村港九路东侧山坡上泉池深1.5米,直径0.7米自然石砌而成的井状。泉水清澈甘甜,常年不竭,积水成井,深受村民的爱戴,它原本是一眼无名泉,后因附近两处村庄的村民都来此取水,饮用,百姓为求两村平安吉祥、祥和故取双祥泉。

位于十六里河街道石匣村东。泉池为石砌长方井,井口长1.2米,宽0.7米,井深6.5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村民用于浇灌农田。

双盆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南高而村村南黑山寨北山根下,俗称南泉子。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0.5米,宽0.4米。该泉为季节性泉,盛水时节,有水流向河道,水质清澈凉口,主要用于村民饮用。在明朝崇祯、清朝乾隆年间《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中均有记载。因两池并列,外形似盆状,泉水泠泠自盆中喷涌而出而得名。

位于双泉镇双泉庵水库东。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由两个泉池组成,故名双泉。一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2.1米,宽1.1米;一泉池为假山石垒砌,不规则形,最长处2.04米,宽1.95米。池内常年满水,溢出流入泉北湖中。

双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孙家崖村北518线东侧石崖下,在清朝聂鈫的《泰山道里记》里均有著录。泉水有南北两个泉眼,并列竟流,水量较大,日出水量12立方米。泉池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泉深0.15米。泉水自三道石缝中渗流,极像三条龙在喷水,常年有水流向河道。此泉为热泉,冬暖夏凉,水质甘甜润口,不少就近村民均来此汲水饮用。

位于官庄街道渔湾村西。清道光《章丘县志》、《济南府志》收录。泉水自岩缝流出,沿溪流进两眼规格形状相似的石 井中,故名。水随季节时多时少,从未干涸,为村民饮用水源。

631 632 633 634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