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泉位于市中区党家街道土屋村东南。因从前一吴姓地主在泉边种庄稼,每年都大获丰收,故得名吴家泉。泉池石砌长方形,长0.78米,宽0.59米。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南,白雪楼西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以传说饮此水能消愁解忧而得名。据元至元五年(1339)《齐乘》引金《名泉碑》载“无忧:趵突南”。明人晏璧《无忧泉》诗云:“槛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万斛愁。白叟黄童争击壤,春来有事向东俦。”清张善恒亦赋诗云:“盈涸本无常,自行还自止。安得一寸心,化作无忧水。”此泉于1926年山东督办张宗昌修建趵突泉周边景物时被填平,1989年在今址重新修复。无忧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

位于济南天桥区无影山路和无影山中路交叉口东南,南距无影潭中路80余米,因处无影山而得名。此泉由多年掘砂逐渐形成,以石砌岸,面积5000多平方米。水源由无影山多处岩石中涌聚而成,泉池水面标高31.80米,潭深2.65米,积水面积0.5公顷,水质清澈,长年不涸,是济南新七十二泉之一。

苇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水帘峡风景区石画园路旁西坡名苇园。泉池被周边树木环绕。春季,阳光透过树从,照射在池中,展现出点点亮斑。周边绿树倒映池中,给水池增添了活气。泉池为长宽各4米的石砌方形,泉深0.25米。泉水,清澈见底,常年不竭,为农田灌溉水源。

位于平阴县玫瑰镇大孙庄村孙庄小学内,泉池结构为水泥方池,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因有地热源,水温较高,故名。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泉池方形,水泥修筑。因泉水温度较高,危害庄稼,现封闭不用。

卧龙池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泉池为不规则状,直径1.1米,石砌。泉深0.28米。卧龙池在山梁之南,龙首崖和里卧龙村北里许,水面面积约700平方米,此处泉池紧依一座陡壁悬崖,如巨龙探首,故村人讲这里是龙头,巨龙首至泉边饮水。泉呈渗流状态,常年不竭,积水成洼,泉水清澈见底,主要用于农田灌溉,遇到雨季,泉水腾突喷涌,激起团团浪花,水流汇入池中,由南侧石砌塘坝中流出,经过一片开阔地段,穿池里卧龙村村西,注入臼河上流灌渠。古诗云东望扶桑海岱连,澄潭月汽水涓涓。钓竿一拂珊瑚树,擎起潭心龙夜眠。

位于张夏街道莲台山张仙祠东北。泉池石砌长方形,长0.68米,宽0.42米。泉水甘冽,终年不竭。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皇华轩南侧,东与皇华泉相对,西北与老金线泉相望。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均收录。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泉名一说为纪念舜耕历山而得,另说因昔日常有耕牛卧于泉旁休息而得。古时的槛泉亭与卧牛泉相距不远,常有牛羊饮其水,卧其旁,故苏辙在《槛泉亭》诗中写道:“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据元至元五年(1339)《齐乘》引金《名泉碑》载:“卧牛,金线东”;另据明崇祯六年(1633)《历乘》中所载二庐陵晏壁诗:“卧牛泉:昔闻陶墓有牛眠,今见齐州溢井泉,千载历山遗

位于张夏街道莲台山王母洞。泉自王母洞岩壁缝隙涌出,流入井形泉池。传说王母娘娘曾在此洗漱,故名。洞口镌有对联“壶中灵药山中采,宴内蟠桃洞中寻”,横批为“西望瑶池”。王母洞上下两层,登上洞顶可一览群山。

位于双泉镇王家庄九顶莲柱山,又名“神泉”。泉水自山石岩缝渗流而出,常年不竭,雨季丰沛,为村民饮用水源。泉水汇入石砌长方形泉池。池长5.44米,宽3.3米。

位于趵突泉公园万竹园西院,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均收录,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相传望水泉与邻近登州泉水脉相通,两泉齐望登州,故名。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齐乘·山水》载“望水”。明隆庆年间,内阁大学士殷士儋在此居住时,将万竹园改称“通乐园”,取“与民同乐”之意。清康熙年间,济南诗人王苹居于此,以望水泉在金代《名泉碑》中排在二十四位,遂称之为“二十四泉”。王苹在《二十四泉草堂图记》中记道:“余居望水之上二十年,因取金碑所列水之次第以名吾堂为‘二十四泉草堂’焉。”199

位于张夏街道王家泉村南。泉池南北对列,一为天然石池,一为石砌方池。水质清澈甘美,终年不竭。池口半弧形覆盖,为村民饮用水源。泉周山势嵯峨,林木葱郁。东南侧山崖处,有唐至金元摩崖造像70余尊,保存较为完好。

位于珍池南邻,西墙根下。原已毁损,1998年进行抢救性修复。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盛水期则为涌状。今池呈长方形,石砌,长2.15米,宽1.52米,深0.1米。池西墙壁上嵌有泉名石刻。

王母池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玉函山上,因池边建有王母梳洗楼而得名。王母池古称“瑶池”,王母是天宫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李白则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吟咏。自唐宋时期命名以来沿用至今,未曾更名。王母池分前后两院,前院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洌,后院为七真殿,殿内泥塑神情各异,栩栩如生。东为观瀑亭,西有老君堂,曾陈列有唐代的“鸳鸯碑“,该泉类型为冷泉。王母池为三进式庙宇,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瓦口岭村。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最高水位100毫米,最低水位55毫米。常年有水汇水成溪,流入泉前河道。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停靠点。

古称“龙居泉”,名列金《名泉碑》。该泉位于柳埠街道外卧龙池村。分里、外卧龙池。因处于形似卧龙的山梁(长城岭)里、外两侧而得名。里卧龙池在山梁之南,龙首崖和里卧龙池村北500米左右,泉池呈石砌不规则形,水面积约700平方米。外卧龙池在山梁之北,位于外卧龙池村西南侧,泉池亦为石砌不规则形。两泉皆常年不竭,枯水期为涓涓细流,盛水期则腾突喷涌,为茶臼河之源。关于古之龙居泉的位置,元《齐乘》称在“长城岭西”。清道光《济南府志》载 “在长城岭下。”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较具体地称“在长城岭西北,茶臼河上

位于五峰山街道石窝村中南部。泉池石砌方形,池口边长4.8米。泉水从五峰山伏流而下,自池东壁石雕龙头口喷出,跌落于从池东壁探出的石板上,泉水击石,铿锵有韵,水花四溅,落于池内。石雕龙头上方池壁,嵌1965年雕凿的“万寿泉”泉名石刻一方。村东五峰山西麓莲花洞内,有东魏至隋代石窟造像300余尊。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

位于张夏街道王家泉村东。距村东200米有一石刻佛像,雕刻于隋唐时期,人称“朝阳佛”,朝阳泉位于朝阳佛下,因此而得名。泉池为长方形,水泥修筑,长3米,宽1.6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甘甜可口,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628 629 630 631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