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鲍山街道纸坊村北,白泉附近。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团泉,在白泉西,流入滩头。”清乾隆《历城县志》又载:“团泉,一名漂泉。”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做“团圆泉”。1997年版《济南市志》记“已湮失”。2011年8月泉水普查记为:泉为长方池,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为农业、工业用水水源。

天乳泉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大寨山天门观北。泉自洞上石乳中液出,故名。又北行不里馀,则有天乳泉,天乳泉者,悬泉也。泉出一洞,洞下为凹石,如掌阔数尺,泉自洞上石乳中液出,滴溜有声,如铜漏凹石承之不竭不洩。冷泉。水质甘甜。清道光《东阿县志》有载。再陡峭的岩石侧面,有巨石探出,似乳形,石面中部凹进,内有泉水从天然石缝中渗出,盛水时下泻成流,枯水时滴滴下坠,故名”天乳泉“。当地人又俗称”滴水盆“。冬日寒风凛冽,泉水下滴,速结成冰,积久成冰柱,故天乳泉所在石洞被当地人称为冰柱洞。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

位于天桥区泺口街道田庄村附近。因靠近田庄而得名。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泉池石砌正方形,边长1.1米。常年有水,水质清洌。泉池周围绿树夹岸,芦苇丛生。

位于珍池街1号院内。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水质优。泉水呈井形,水泥修筑,直径0.6米。

突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突泉村皇姑庵旧址,別名都泉。泉池为方形,水泥砌就,长0.85米,宽0.6米,深3.4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常年不竭。水经池壁石洞沿暗渠向东再折向南,穿街而过,涌入路南石砌长方形池内,而后注入明渠西流,形成溪抱渠绕景观,最后汇入锦阳川。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都泉,在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清《七十二泉记》日: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总部聚也,水之所聚日都’.此泉水劵旺盛,涌出后呈凸起状,故又以其形称突泉。突泉周围群山屏列,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正如《遁

天帘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西沟村泉子峪。泉池为自然土石构造的不规则形状,泉深0.05米。泉水从石壁渗出,常年有水流入河道,水质甘甜可口,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也用于农田灌溉。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天井子村东南3千米,大山北坡崖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650毫米,最低水位550毫米。泉池石砌长方形,长10米,宽5米。池中设引水管道,接入村民家中,为全村自来水水源。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公交路线。

位于双忠祠街21号。原为无名泉,2007年命名为“天净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泉池呈正方形,石砌,边长0.7米,深0.5米。

位于五龙潭公园内西南隅,五龙潭南。因泉水平明,日月星云倒影如天垂镜,故名。昔名“江家池”,因明嘉靖年间官至陕西按察副使、锦衣卫武官的历城人江浚世居于此而得名。明万历年间由山东按察司副使张鹤鸣改称为“天镜泉”,但江家池一名仍沿称至今。清乾隆《历城县志》载:“天镜泉,在五龙潭南,即江家池,方广一亩,可鉴须眉。”清郝植恭收入《七十二泉记》:“天倒影而如镜也,曰天镜。”此处原为济南第一放生池,池内有鱼数以百计。今池呈长方形,长14米,宽10米,深1.41米。出露形态为渗流,串串水泡自池底沙际冒出,于水面

平阴古八景之一天井飞泉。该泉位于安城镇段天井村西约200米处,因地处山涧,口状如天台的水井得名。泉水自山涧天然石井中涌出,泉涌甚,势如趵突,喷珠泻玉,声闻数里,旧志曰“天井飞泉”。历代多有诗人赞咏。20世纪60年代,在泉北侧筑成大坝,拦河蓄水,称段天井水库,天井泉即融入库中。又称”天井泉“、”石井泉“,位于安城镇段天井水库旁。井深五六米,常年涌水,沿山涧湍激而下,为安栾河源头之一。清光绪年间的《平阴县志》中对天井泉曾有这样的记载:“泉涌甚,势如趵突,喷珠泄玑,声闻数里。”历代多有诗人赞咏。清朝邑

位于洪范池镇天池山顶。清道光《东阿县志》有载。一称“天池”,又称“云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自岩缝中涌出,蜿蜒七八米,注入一天然水池。池中水色碧澄,绿藻浮动。雨季泉水外溢,沿天池山西坡下泻,流入浪溪河。泉西南的山崖上有唐代摩崖造像两龛四尊,像与人高,面容丰满,为石佛造像珍品。站在天池山顶极目西眺,群山叠翠,浪溪河波光粼粼,景色殊佳。

淘米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水帘峡景区内小天池上游200米处,海拔500米。泉池呈圆井形,水泥修筑,直径0.4米,深0.8米,为水帘峡风景区景观泉。泉水于石壁渗出,流入泉池,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此泉常年有水,清澈见底,绿草浮动。供游客观光饮用。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路过此泉,观泉水上涌正茂。甚是欢喜,曰:如果泉涌出的是米就好了。于是,大颗大颗的米粒涌出。故淘米泉。

位于濯缨泉(王府池子)东北,王府池子街北首东侧,2004年被公示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清《七十二泉记》载:“曰腾蛟,如蛟之得云雨而飞腾也”。因西邻古“腾蛟起凤坊”而得名。腾蛟泉一带民居,多为青砖灰瓦四合院。清顺治十五年(1658),济南地方官府在此修建一座石坊,上刻“腾蛟起凤”四个大字,激励来济应考的学子刻苦攻读以图飞黄腾达,后来人们就把附近的两个泉分别命名为“腾蛟”“起凤”。泉畔建有一石板桥,名为“起凤桥”。今石坊已佚,石桥尚存。腾蛟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常年不竭,水自岩孔涌出,汇入大明湖

位于长清区灵岩寺第四峪村,别名檀井、东檀泉、东檀池、水屋泉。因泉穴上方岩壁上,有一株千年青檀,俯抱此泉,故名。泉池呈长方形,石砌,长4.35米,宽1.2米。泉水出露形态为岩洞涌流,水自青檀树下石穴涌出,积于石砌长方池中,再沿暗渠注入石塘。当地流传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路过此地,被这里的秀美风光所吸引,慷慨赠与当地百姓两件宝贝:一颗龙珠和一枝海桐花。龙珠落地,化成一泉,润泽着这片土地;海桐花则化作巨大的青檀,树根纵横交错,怀抱清泉,仿佛慈母护卫婴儿般护卫着泉水。于是,当地百姓形象而又

位于港沟街道伙路村南淌豆寺旧址。泉水自3米高石壁顺势而下,注入一自然泉池。水质清澈甘甜,涝而不增,旱而不减,检测为优质矿泉水。关于此泉的由来,有一个传奇故事:隋朝末年,李世民带兵东征,被隋兵围困于此。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人困马乏。情急之中,李世民用手中长枪戳向3米高的石壁。石壁应声而开,出现一泉眼。泉眼中汩汩流出黄豆,不多不少,正好够李世民兵马之用,遂击退了隋兵的进攻。李世民兵马走后,村中有一财主霸占了此泉,嫌黄豆流量太小,遂派人将泉眼凿大。在凿泉眼的过程中,黄豆停止了流淌,继而流出鲜血,最后流

位于钢城区里辛街道桃行村内,石拱桥下。常年不干,久旱不枯。年均水温17摄氏度,最高水位65.8米,最大输出量5米/秒,日出水量20立方米。

潭西泉,属济南五龙潭泉群,位于五龙潭公园偏西方向。长15米,宽10米池。泉水类型为冷泉。其状态为涌水。北岸原有一酒楼,探于水中,称“汇泉楼”,楼东侧也有一水池。原址在贤清泉北侧旧舍墙内保存,建园时迁至此处。该泉丰雨季节水势甚佳,由池中圆穴中涌出,与西蜜脂泉、天镜泉、七十三泉之水相汇,向四面漾出涟漪,浪花飞溅,堪称奇观。泉水通过小桥汇入五龙潭。池西建有一古亭,名“得月亭”,与近水楼台四字相协。亭柱两侧有联“说文四家君其一,历下亭泉此地三”。该泉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制锦市街道。

位于官庄街道朱家峪村南部文峰山下。泉池从一巨大沙石岩中凿出,因口小内阔,状如坛,故名。池口方形,边长0.8米,深12米。池底岩缝多处泉眼,水量甚丰,甘甜适口,从未干涸。丰水期泉水自井畔石雕龙口中溢出,蜿蜒北去。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周围20米范围内,建有石桥7座,纵横交错,曲折相连,别有景致,人称“坛井七桥”,为该村八景之一。

629 630 631 632 633